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源汇变化取决于土壤碳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气候变暖通常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而导致碳损失;而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氮沉降以及生长季节延长等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增加土壤碳输入,从而可能会抵消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损失。然而,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变暖与植物生产力协同变化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的长期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妨碍了对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准确预测。
土壤体积密度是衡量土壤质量与生态功能的关键参数,广泛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水文模拟与生态模型中。然而,在区域乃至大陆尺度,受限于土壤体积密度的原位观测数据稀缺,研究通常依赖土壤转移函数根据其他土壤属性间接估算土壤体积密度。尽管土壤转移函数方法简单高效,但其通用性有限,预测精度易受样本异质性影响,尤其在异质性强、土壤有机碳储量低的地区表现较差。如何在大尺度上实现高精度、适应性强的土壤体积密度预测,是当前土壤建模与碳储量评估中的重要难点。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大部分储存在0.3米以下的土壤底层,对气候变化敏感。然而,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往往协调发生,二者协同变化对全剖面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尚未有基于观测数据的系统性评估。
土壤有机碳矿化,即有机碳向无机碳(如CO2)转化的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环节,其温度敏感性(通常用Q10表示,即温度每升高10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变化的倍数)直接影响碳循环-气候变化反馈作用,但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机制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忠奎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者,提出一种统一“碳质量”(carbon quality)和微生物“碳可利用性”(carbon availability)假说的权衡模式,该模式解释了全球尺度上97%的Q10变异。
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全球范围内干旱、热浪和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强烈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尤其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尤为突出。卫星观测数据显示,极端事件(如干旱)显著降低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在年际甚至数十年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全面了解极端气候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
松阳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2008年03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松阳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浙江松阳“光伏+茶产业”低碳农业科技小院是以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为主要基地,依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松阳县西屏镇和竹源乡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建设成立。
明晰不同深度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响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是准确预测全剖面土壤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互馈作用的基础。土壤剖面不同深度有机碳所处微环境差异明显(如氧气浓度、水热条件等),可能导致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完全不同。如何在野外原位条件下量化微环境差异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响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难点。
11月12日上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首届创新论坛在农生环B112报告厅举行。本次创新论坛邀请了环资学院赵和平副院长和史舟副院长作领导致辞,另邀请了黄敬峰教授和叶粟博士后作特邀专家报告。论坛全程由罗忠奎研究员主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全体研究生参与,并由史舟(副院长)、黄敬峰(教授)、王福民(副教授)、邓劲松(副教授)、沈掌泉(副教授)、周炼清(副研究员)等教师组成研究生学术报告评审团。论坛持续了近4个小时,共包含三个阶段、五个环节。